About CAA
一、背景
信息物理系統控制與決策主要指,緊密結合與協調計算資源與大規模動態異構物理資源的各種控制與決策理論、方法與應用技術的總稱,內容主要包括信息物理系統建模、優化、控制、學習、決策、調度、診斷等系統理論與方法。
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均明確指出,下一代工業將建立在信息物理系統之上,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實現功能擴展的物理設備將無處不在,并將推動工業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極大地促進整個工業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甚至會重新排列現有產業布局。
近年來,化工、冶金、機械、電子、電力、交通運輸和物流等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和生產過程中的計算、通信與控制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運行精度和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傳統方法, 即依據計算、通信和控制相互分離而獨立設計工藝方案, 難以對生產過程和設備進行優化、控制、預報、診斷、評價和維護等,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高水平、高效率、高安全性需求。然而隨著嵌入式計算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產企業每天都存儲和傳輸海量的產品、設備和過程數據,其中隱含著產品質量、工藝變動和設備運行等各種信息資源和物理資源。如何在環境感知的基礎上,實現對信息物理系統的優化、控制、學習、決策、調度、診斷等,已成為提高我國企業信息化和國際競爭力急需解決的重大基礎問題和必然選擇。
信息物理系統控制與決策,僅是近十年來被提出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日益發展的生產系統中的各種實際優化與控制問題,因此,它是與產業實際問題密切相關的理論與方法。它的提出突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計算-通信-控制相互分離”的研究路線,并且獲得了國內外控制理論界的廣泛注意和重視。
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如:2011年科技部863計劃主題項目“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的系統平臺”、2015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配電網信息物理系統關鍵技術”,對信息物理系統的綜合建模方法及其交互影響機理、控制、決策和調度給予大力支持。同時,國際上權威刊物也分別出版專刊推動相關的研究進展,如IEEE神經網絡匯刊2015、工業電子匯刊2014、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等。另外,國際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于2014年創刊,是專門出版關于CPS控制方面的雜志。在國內,由東北大學主辦的《控制與決策》雜志創刊于1986年,是自動控制與管理決策領域的重要學術性期刊。該期刊的英文版《Journal of Control and Decision》也于2014年創刊,由Taylor & Francis Group雜志社出版。本次專業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楊光紅教授擔任上述兩個雜志的副主編。上述這些項目和事件等極大地推動了有關“信息物理系統控制與決策”領域的發展,使得該領域的學者數量得到了很大的增長。
近幾年來,在國際國內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也有若干以信息物理系統為主題的邀請組,代表性的有:CCDC2013/2015、CCC2015,2012、IEEE/AMS CPS 2014國際會議。另外,中國于2008年在北京召開的IEEE嵌入式研討會上,將CPS系統的研究列為今后技術發展的一大重點。此后,每隔一年都舉辦一次正式或非正式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上海,正式會議;2011年,煙臺CCC會議期間,非正式會議;2013年,太原CCDC會議期間,非正式會議;2014年,昆明,正式會議;2015年,青島CCDC會議期間,非正式會議)。而且,由東北大學主辦的控制與決策會議于1989年創辦,至今已經舉辦26屆。2008年以后該會議國際化,是高水平的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本次專業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楊光紅教授從2008年擔任該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及總主席。以上這些推動和會議,已經為“信息與物理系統決策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建立,以及將來專委會學術會議的常規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前期積累。
在信息與物理系統控制與決策等研究領域,國內學者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無論從活躍學者的數量,還是在國際重要主流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數量上,都處于領先地位,這一點也從國際著名期刊如IEEE系列匯刊以及國內自動化學報出版的著作上可窺見一斑。
雖然信息與物理系統的控制與決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過一些獨立的研究,但尚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仍有許多科學問題亟待深入研究。如果我們能夠著眼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積極推進信息與物理系統的控制與決策等理論和技術,并將其應用到相關企業中去,我們就有可能為自動化學科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CPS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將主要面臨CPS架構設計、系統建模、系統安全與可靠性、系統協調控制和平臺實現等方面的挑戰。為了更好地實現CPS在各個行業領域中的融合和應用,需要突破現有的物理架構、通訊環境和控制與決策方法,從技術理論層面,對該CPS進行切實深入的研究。專業委員會的建立的目標是組織相關學術活動,促進物理、計算機、自動化等領域學者的合作與交流,研討提煉科學問題和解決手段,推動促進其進展和應用,鞏固提升中國自動化界的國際學術地位,進而引領國際該領域的學術方向。
二、業務范圍
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與信息物理系統相關的控制與決策會議,推動該領域的學術發展;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如專題學術研討會、學術年會,組織會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技術展示會,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具體任務是,積極組織學術活動,每年定期召開一次全國性學生會議;積極出版有關的學術專著和技術發展年度報告;積極參與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的學術活動和其他有關活動;建立學術交流網站,發布有關學術活動信息及相關資料,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
三、官方網站
無
四、官方微信公眾號
無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葉丹
聯系電話(座機):024-83681939
聯系郵箱:yedan@ise.neu.edu.cn
六、當屆領導成員
主任委員:楊光紅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柴利、陳謀、孫希明、譚民
秘書長(按姓氏拼音排序):葉丹
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序號 |
姓名 |
序號 |
姓名 |
序號 |
姓名 |
序號 |
姓名 |
1 |
曹向輝 |
26 |
胡慶雷 |
51 |
秦家虎 |
76 |
游科友 |
2 |
車偉偉 |
27 |
姜斌 |
52 |
沈波 |
77 |
于金鵬 |
3 |
陳兵 |
28 |
蔣鵬 |
53 |
沈超 |
78 |
虞文武 |
4 |
陳積明 |
29 |
金小崢 |
54 |
史大威 |
79 |
袁燁 |
5 |
程龍 |
30 |
康宇 |
55 |
沈謀全 |
80 |
張保勇 |
6 |
程鵬 |
31 |
李嬋穎 |
56 |
施陽 |
81 |
張國山 |
7 |
丁大偉 |
32 |
李鴻一 |
57 |
蘇曉杰 |
82 |
張海濤 |
8 |
丁德銳 |
33 |
李慧平 |
58 |
孫秋野 |
83 |
張化光 |
9 |
董宏麗 |
34 |
李韜 |
59 |
王東 |
84 |
張建華 |
10 |
董久祥 |
35 |
李鐵山 |
60 |
王光臣 |
85 |
張金會 |
11 |
段志生 |
36 |
李霄劍 |
61 |
王薇 |
86 |
張立憲 |
12 |
樊慧津 |
37 |
李永明 |
62 |
王偉 |
87 |
張維海 |
13 |
方華京 |
38 |
李渝哲 |
63 |
王燕舞 |
88 |
張正強 |
14 |
馮俊娥 |
39 |
李元新 |
64 |
王玉龍 |
89 |
趙春暉 |
15 |
高會軍 |
40 |
李忠奎 |
65 |
吳淮寧 |
90 |
趙冬斌 |
16 |
耿志勇 |
41 |
林崇 |
66 |
吳均峰 |
91 |
趙新剛 |
17 |
關治洪 |
42 |
劉全利 |
67 |
吳立剛 |
92 |
鄭萌 |
18 |
郭戈 |
43 |
劉淑君 |
68 |
吳昭景 |
93 |
鐘偉民 |
19 |
郭雷 |
44 |
劉騰飛 |
69 |
吳爭光 |
94 |
周彬 |
20 |
郝飛 |
45 |
劉艷軍 |
70 |
熊軍林 |
95 |
左志強 |
21 |
何建平 |
46 |
倫淑嫻 |
71 |
徐勝元 |
|
|
22 |
何瀟 |
47 |
呂金虎 |
72 |
楊東升 |
|
|
23 |
何勇 |
48 |
馬宏軍 |
73 |
楊浩 |
|
|
24 |
和望利 |
49 |
莫一林 |
74 |
易建強 |
|
|
25 |
侯增廣 |
50 |
牛玉剛 |
75 |
殷翔 |
|
|
共計101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秘書長1人,委員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