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science work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聯合多國團隊通過超快激光加熱技術,將黃金加熱至熔點14倍以上,其仍保持晶體結構,一舉顛覆了長期以來的“熵突變”理論。該研究首次實現在極端高溫材料中對原子溫度的直接測量,顛覆了人們對物質超熱現象的傳統認知,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
傳統理論認為,超熱晶體存在“熵突變”臨界點,即當晶體熵與液態熵相等時(約為熔點3倍),固體將喪失穩定性。但此前,極熱物質的溫度測量一直是學界難題,實驗因材料在抵達該臨界點前就發生分解而無法驗證這一理論。
研究團隊利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超短脈沖激光,以超過1015K/s的速率加熱50納米厚的多晶金箔;同時借助高分辨率非彈性X射線散射技術,通過探測樣本中原子振動速度直接測量離子溫度,結果發現黃金在約19000K(相當于14倍熔點)時仍保持固態。
實驗的關鍵突破在于實驗的超快時間尺度——在材料來不及膨脹的40飛秒內完成測量。研究表明,這種極端加熱條件下,晶格無法顯著膨脹,消除了熵曲線交叉點,使超熱可能不存在上限。
該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測量極端溫度的難題,未來,該技術有望應用于更多領域,如行星內部物質研究、慣性核聚變能源研究等。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