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青帆計劃”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為CAA學生會員量身打造的集學術交流、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于一體的互動平臺。每期活動邀請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專家學者,以“報告+對話互動”的形式,開展一系列線上線下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活動,助力每一位學生會員為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強化學風建設,助力學術競賽實踐,4月16日下午,“CAA青帆計劃”第28期:研電星火——從實驗室到領獎臺的破壁秘籍 在岳麓山校區科教南樓305教室順利舉辦。
本次活動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南大學研究生院主辦,CAA中南大學學生分會、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研究生會承辦,特邀2024年“研電之星”團隊隊長——楊通鈺、于少龍兩位同學擔任主講嘉賓。
活動開始,張俊老師以《第二十屆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賽制解讀》為主題,詳細解析了本屆競賽的參賽規則、評審流程及作品要求。鼓勵學生結合前沿領域展開創新,并特別提醒參賽者注意技術論文匿名化、作品原創性等關鍵細節。
圖1 張俊老師
楊通鈺同學,帶領“光聚凜微”團隊自研光譜共聚焦式亞微米級實時位移測量儀,從7368支隊伍成為TOP1,斬獲“研電之星”!他在分享會上提煉出三條核心備賽經驗:選題需“頂天立地”,即從國家戰略與行業痛點交叉點切入,兼顧創新價值與評審共鳴;團隊協作要“用數據說話”,通過共享進度表、定期數據復盤會化解分歧,以實驗結果替代主觀爭論;時間管理“化整為零”,將長周期任務拆解為階段性目標,避免后期手忙腳亂。他告訴學弟學妹們:“科研競賽的突破藏在每一次調試的細節里,堅持用數據說話,用成果證明。”
圖2 楊通鈺
于少龍同學以團隊斬獲全國特等獎的“13.56 MHz射頻真空濺射電源”為例,系統拆解研電賽備賽全流程。他首先強調“時間軸管理”,建議從校內預選(4月)到決賽(8月)按階段拆解任務:“校內賽重在打磨技術框架,初賽需同步完成論文、視頻與匿名材料,決賽則聚焦答辯細節。”針對選題,他提出“雙向驗證法”——既對標企業命題(如半導體制造痛點)挖掘工程價值,又結合科研成果提煉創新點,用數據證明性能突破,打造邏輯閉環。
圖3 于少龍
兩位分享者均表示,競賽不僅是技術比拼,更是團隊協作與抗壓能力的試煉場。活動結束后,參會學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圖4 現場照片
本次“青帆計劃”研電賽專場分享會開通線上直播通道,通過中國自動化學會官方視頻號直播。直播不僅完整呈現楊通鈺、于少龍兩位“研電之星”的干貨分享,還設置實時彈幕互動環節,線上觀眾可隨時提問,嘉賓現場解答備賽疑惑。
“青帆計劃”將持續邀請優秀學子分享科研競賽經驗,助力青年學子在創新實踐中成長成才。祝愿每個奔跑在追夢路上的我們,都能夠收到奮斗的饋禮!
加入我們!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請掃碼成為學生會員,CAA學生會員(預備會員)面向所有在讀的自動化及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畢業后將按照學位授予情況升級為中國自動化學會普通會員。
入會條件:學生會員注冊時收取一次性注冊費50元,不收取年費。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