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_久久一二三区_亚洲韩日在线_日韩中文字幕视频

加快構建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日期:2023-07-28 16:26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創新體系建設和整體效能提升。2014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要“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近年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完善,但在整體效能發揮方面還存在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化”。當前,我國正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從完善功能結構轉變到提升整體效能上。這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競爭演化的角度強化“適應性能力”建設。從國家安全和全球競爭的視野出發解決新知識、新技術、新產業的創造、生產和供給問題,對此需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原創首創等戰略導向。二是基于系統協同的角度強化“體系化能力”建設。促進不同行動者間的互動和協同創新,注重新知識、新技術的傳播、擴散和應用,對此需要堅持系統觀念,構建體系化全局性科技創新體系。

 

第一,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新時代10年,在長期努力的基礎上,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功能結構不斷完善,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規模方面,研發投入、專利產出等均居世界前列。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2年全年授權發明專利79.8萬件,截至2022年底發明專利有效量421.2萬件,居世界第一;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32.4萬件,同比增長24.2%。在結構方面,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55%,比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2位,超過法國(2.35%)、荷蘭(2.32%)等創新型國家,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2.67%)。基礎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951億元,年均增長近15%,在研發經費中占比6.32%。在能力方面,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2012年的第34位提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已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32.4%;高鐵、風電、5G應用、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多個產業技術領域國際競爭優勢突出,產業規模全球領先。實踐證明,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是黨的領導政治優勢的充分體現。

 

可見,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科技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才能確保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正確方向,增強科技創新活動的凝聚力、組織力和戰斗力。“效能”是一個綜合概念,既包括“效”,更體現“能”。“效”指效率、效果,反映資源是否有效配置、充分利用的狀態,強調“正確地做事”;“能”指能力、潛能,反映事物所產生的或蘊含的有利作用,強調“做正確的事”。“能”是整體效能的核心,表現為系統功能的實現水平和競爭能力,代表了科技創新的潛在性價值和前瞻性判斷,突出了科技創新的本質目標、根本利益和戰略導向。因此,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既要利用市場機制解決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更要依靠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正確決策,建立權威的決策指揮體系,確保科技創新投入水平合理和戰略方向正確。

 

第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時代10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中國特色的實驗室體系”逐步形成。截至2022年末,已建成6個國家實驗室,已批正籌建14個;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33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01家。為進一步構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新時期黨中央做出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大決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對349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進行優化整合,191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被納入新序列管理,聚焦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不斷強化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一支成體系、擔使命的戰略科技力量正在孕育,國家創新體系更加高效順暢,科技潛力加速釋放。

 

新時代10年,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重新理解政府角色的轉變,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導向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討不來、買不來的,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戰略基石。一方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四個面向”開展“為國服務”,重點圍繞關系國家生存、國家安全和影響國家發展、優勢塑造的科技領域,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本身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容易導致市場失靈、創新失敗等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所追求的生產力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的。這就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并實現國家發展意圖。

 

第三,堅持系統觀念,構建體系化全局性科技創新體系。新時代10年,我國主體功能明確、優勢層次互補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創新高地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科技發展新格局。按照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三種類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重點布局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截至2022年底,19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個綜合類和16個領域類,致力于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區域創新高地建設成效顯著,已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西安五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成渝、武漢和西安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區域創新高地發展格局。其中,中國深圳—香港—廣州地區、中國北京、中國上海—蘇州地區已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名,分列第二、三、六位。

 

國家創新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未來要進一步加強統籌謀劃和總體布局,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創新要素,構建新時代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促成“體系化能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重點優化創新資源的產業配置和空間布局,建設好產業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一是明確創新主體功能,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發揮科技領軍企業支撐作用,構建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大學、科研院所有效參與、互動協同的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加強創新主體合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避免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二是統籌國家創新體系空間布局,推動高端創新資源空間集聚和技術知識人才區間流動,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遵循高端創新資源區域集聚規律,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全球科技創新要素匯聚地和新興產業技術策源地。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等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打造一大批區域創新高地,促進形成創新各主體、各環節、各方面相互支撐、高效互動的格局,加速新知識、新技術傳播、擴散和應用,促成區域聯動、協同創新發展局面。

 

第四,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新時代10年,黨中央系統布局、整體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和突出成效。科技領域基礎性制度基本確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近、中、遠結合的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覆蓋不同領域的29個專項科技規劃編制出臺。科技體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43項任務全面高質量完成。

 

加快構建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關鍵在于改進制度設置,打破主體之間、子系統之間的壁壘,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一是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建立高度權威的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機構和統籌機制。建設協同高效的創新治理體系,統籌配置國家創新資源,提升創新決策科學性。二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深化科技評價、知識產權保護、財政經費分配使用等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建立多元融資機制,廣泛吸納有能力、能夠適應和滿足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需求的社會力量參與國家戰略科技任務。三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