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秉承尊重歷史、以史為鑒、弘揚傳承的理念,中國自動化學會于2015年特別打造“口述歷史”系列訪談欄目,走訪學會和自動化學科發展息息相關的老一輩科學家,探尋心靈深處的記憶,記錄心路歷程的點滴,為當代自動化領域科技工作者了解歷史、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寶貴科學思想和精神財富提供有益借鑒。
本期學會采訪的是陳翰馥院士。陳翰馥,著名系統與控制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第六、七屆理事會理事長。他發現的辨識算法收斂性條件,被國外專著稱為“陳氏條件”。他關于同時使控制和估計最優的論文,被國外同行專家稱為1985—1995年自適應控制領域的“最重要論文”之一。他和合作者提出擴展截尾的隨機逼近算法解決了許多系統辨識和適應控制問題。他與其學生給出了自校正跟蹤器收斂性和最優性的嚴格證明,被國際控制界稱為“重大突破”。他是新中國少數在國際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學者之一。
圖1 陳翰馥院士接受學會秘書處采訪
(第一排 陳翰馥院士 第二排 左至右分別 平瑞雪、王壇、張楠、呂愛英、段金蓮)
一、蒙以養性,立志篤行
1937年2月,陳翰馥在浙江杭州的書香世家降生,其父陳建功是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是中國函數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陳翰馥的小學和初中時期都是在浙江紹興度過的。受家庭的熏陶,陳翰馥從小對數學便有不同尋常的熱情。但幼年的陳翰馥也十分頑皮,這讓父親甚為憂慮。看著孩子漸漸長大,父親覺得不能如此下去。一次家族新年飯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深知孩子性格的父親說:“如果你仍然不愿意好好學習,那你畢業后便去做藥店倌。”藥店倌,要整天站在柜臺后面,不能隨意走動,那是再乏味不過的事情。第一次,陳翰馥對人生進行了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年幼的陳翰馥下定了決心: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立志須躬行,陳翰馥由此開始了刻苦學習。1952年,陳翰馥在浙江省立紹興中學念完高中一年級,恰逢浙江大學院系調整,父親陳建功從杭州前往上海復旦大學任教,陳翰馥便隨父親來到上海,進入上海復興中學繼續高中的學習,成績優異的他被保送到留蘇預備班,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一年俄語。
二、認準方向,忠于內心
1955年,原本想讀數學的陳翰馥被分配到了列寧格勒水運工程學院學工程經濟,這個專業和數學相距甚遠,但考慮到國家的需要,他和許多熱血的青年們一道打點行裝,登上了北去的列車。但他還是一心向往數學,數學是陳翰馥的夢想。有人說,我們不知道生活中會遇到什么,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如此,就停下追求夢想的腳步。癡迷數學的陳翰馥用行動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
1957年暑期,陳翰馥在第聶伯河基輔港實習期間了解到國家正在調整留學生專業,成為數學家的愿望又在胸中燃起,他只身前往我國設在莫斯科的留學生管理處,力陳理由、申請更換專業,幾經努力,終于在1957年秋季如愿轉入到了蘇聯列寧格勒大學(今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數學力學系,重新開始了與數學的親密接觸。
蘇聯大學是五年制的,本應5年就畢業的他因為從工程經濟轉到數學,在蘇聯待了6年,比同期的學子們多待了一年。到大學四年級時,便要選定專業。專業有許多,陳翰馥一時拿不定主意,父親陳建功正好到蘇聯來參加學術會議,陳翰馥便與父親談起了這個事。父親說一九五六年國家有規劃,數學方面發展重點是微分方程、概率論、計算數學,國家在這些方面緊缺人才,讓陳翰馥可以在這幾個方面選,將來學成以報效國家。再三考慮后,陳翰馥選定了概率論,向未來轉戰自動控制領域邁進了一步。
三、砥礪奮進,不忘初心
1961年,成績優異的陳翰馥從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數學系畢業,他的導師希望他能留在蘇聯繼續數學研究。考慮到當時的中蘇關系,陳翰馥謝絕了導師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國。回國后,陳翰馥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1962年,由于國家任務的需要,錢學森先生敏銳地意識到現代控制理論對國家,特別是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性,在錢學森倡導下,關肇直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控制理論研究室,關肇直任主任,宋健兼任副主任,陳翰馥便是首批成員之一。
正當陳翰馥把滿腔的愛國熱情投入到自動控制理論研究的時候,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后期,由于某些原因,剛剛起步的研究項目被迫中斷。但大家并未放棄,始終學習著,充實著自己,為將來時刻準備著。1971年,陳翰馥和同事們從五七干校回到北京,中斷的研究工作終于得到恢復。然而,此時中國的自動控制研究已經遠遠落后于國外。為了縮小這個差距,一群熱血青年開始了奮力追趕。1978年,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在赫爾辛基召開第七屆世界大會,中國派出了一個規模較大的代表團參加會議,這是中國自1964年以后第一次派代表團出席IFAC世界大會。而陳翰馥帶去了代表團唯一的一篇論文,這也是該次大會錄取的唯一一篇來自中國大陸的論文。
四、揚帆起航,大展宏圖
20世紀80年代,陳翰馥開始了系統辨識、適應控制和隨機逼近的研究:在辨識方面,給出常用辨識算法的收斂速度、估出閉環控制系統的參數,他得到的辨識算法的收斂條件,被中國及國外專家稱為“陳氏條件”;在適應控制方面,用擾動方法,使參數估計趨于真值,同時使性能指標接近或達到最優;在隨機逼近方面,提出擴展截尾算法,引進確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對回歸函數的限制性條件,對噪聲要求降到最低,使隨機逼近應用范圍大為拓廣,成功地用到隨機適應鎮定控制、大范圍優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等領域。陳翰馥與合作者給出的自校正跟蹤器收斂性和最優性的嚴格證明,被國際控制界稱為重大貢獻。
隨著研究的深入,陳翰馥先后發表了“隨機系統的遞推估計與控制”、“辨識和隨機適應控制”、“隨機逼近及其應用”等多篇論文和專著。因其在自動控制領域的突出貢獻,1993年陳翰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陳翰馥當選為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2005年,在埃及舉行的第三世界科學院16屆全體會議上,陳翰馥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這也充分肯定了其為科學事業以及推動科學在第三世界發展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五、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自動控制理論與許多前沿科學學科及應用都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信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自動控制領域的更多研究成果必將推動人類生態環境、生命科學、工業生產、航空航天等領域的不斷發展,助力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要想實現這些,就必須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就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問題,陳翰馥院士認為至少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打好數學基礎。控制理論是以數學為工具,是以模擬計算為手段的。只有夯實基礎、活躍思想,才能在了解國際前沿成就的前提下突破傳統的框架。二是聯系實際。國家要發展智能控制、自動化,就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提高理論認識水平,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
自動化領域科技工作者要緊跟前輩們的步伐,堅持不懈地學,聯系實際地學,帶著問題學,向專家、向同志多學多問,學深學透。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今年是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60周年。在歷屆理事會的領導和推動下,中國自動化學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從會員規模,還是業務活動,都得到了蓬勃發展。作為學會第六、七屆理事會理事長,陳翰馥院士始終關注著學會的發展,希望未來學會能夠更加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僅要開創國內品牌性學術會議,更要積極參與國際會議,邀請國際領域專家來中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推動和引領我國自動化學科與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編后語:
陳翰馥先生雖已八十有余,但他依然秉持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精湛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野,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他用自己的熱量,為中國的科技事業添磚加瓦,為中國年輕一代的成長嘔心瀝血。他在自動控制領域的研究碩果,為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陳翰馥先生投身科研、為國奮斗的事跡和精神,值得青年科技工作者們學習和銘記。相信在陳翰馥先生及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引領下,中國自動化控制研究領域將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來源: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