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11月24日,2019中國自動化大會專題論壇之“智能感知與儀器裝備”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成功召開。在工業4.0、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中國制造2025趨勢下,隨著智能控制裝備與信息網絡融合的不斷深化,網絡攻擊方法的日益復雜多變,智能控制裝備面臨智能與安全的雙重挑戰。面對震網、BlackEnergy等集團式攻擊,僅依靠傳統圍堵式被動防御系統已經無法有效應對,亟需抵御跨越信息物理空間的未知威脅,突破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深度融合場景下的工控安全防護難題。此專題論壇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學者在智能感知與儀器裝備領域取得的學術成果與工作進展。
本論壇主席由清華大學戴瓊海院士和浙江大學王文海教授擔任。
首先,浙江大學王文海教授作了《內生安全工業控制系統研究和進展》報告,闡述了團隊在工業控制系統脆弱性分析與威脅態勢感知技術、動態防護主動防御技術、可信增強內生安全技術、控制裝備研制與安全測評方法與標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匯報團隊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019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項目、地方政府資助項目等的最新進展。
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謝豐研究員作了《智能感知下的網絡安全》報告,以智能家電/家居、工業控制系統、車聯網等方面的安全為例,指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重塑社會的同時,也引發網絡安全的巨大變化,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危害之重需高度警惕。我們要深刻理解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的一體兩翼,深刻理解網絡安全事關國家安全;注重智能化的同時,從風險角度進行規劃設計,考慮網絡安全的對抗性;并加強安全測評,及時發現漏洞,評估安全風險。
北京神州綠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曉鵬技術總監作了《智能工業下的安全運營》報告,伴隨著工業現場的智能化應用和互聯網互通,安全已經成為業務發展過程的必需品。通過閉環PPDR的安全運營能力、工業與安全運維的結合、基于業務場景的多層次防護、基于業務的安全感知能力、基于情景的漏洞感知等,構建與業務的發展相適應的安全能力,為確定性運行提供保障;打破原有的零散安全要求,從整體和可運營的角度實現安全的閉環管理。
上海電氣自動化集團賈廷綱總裁作了《數字化鉆鉚裝配設備和技術》報告,介紹了上海電氣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數字化鉆鉚裝配設備和技術,提出了包含組件裝配、模塊裝配、總裝、輸送系統以及自動化測量系統等的飛機自動化裝配系統解決方案;描繪了上海電氣自動化集團以產品為基礎、技術集成為方向,聚焦智能制造和智慧交通兩個業務領域,設計并實施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打造智能制造全產業鏈、創造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產業布局。
合肥金星機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潘從元·技術總監作了《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檢測系統冶金工業應用》報告,基于冶金在線監測需求,介紹了金星機電基于LIBS技術研發的GS-LIBS激光成分分析儀,用于銅冶煉多個工藝節點物料關鍵元素的在線檢測,實現了本地和遠程一鍵式智能化檢測,為提升工序銜接效率、完善金屬平衡、優化人員配置和運營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并為智慧工廠建設感知層完善奠定了基礎。
浙江大學程鵬教授作了《新一代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大型實驗裝置》報告,凝練電力工程、煉化工程、公用工程等典型行業主流工業互聯網系統的共性關鍵問題,構建包括管理控制、威脅認知、實物/半實物等高擬合度的新一代工業控制系統運行場景等,逐步建立可知可控的系統驗證環境,對提高工業控制系統的綜合安全,保護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工業工程自動化系統的安全運行具有重大意義。
西安交通大學沈超教授作了《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電網安全分析》報告,簡述現有針對智能電網的攻擊特性并分析攻擊對智能電網的安全影響,探討結合數據驅動和電網潮流機理分析的智能電網攻擊檢測、脆弱性分析、主動防御方法,以及其他面向物理系統的安全問題,進一步揭示了智能電網對于惡意攻擊的脆弱性,為電網操作者的系統安全規劃和保護措施設計帶來啟發。
清華大學范靜濤副研究員作了《視頻幀率下厘米尺度微米分辨率的生物動態成像》報告,提出了曲面中繼策略,突破了視場與分辨率的固有矛盾和大型成像平臺海量數據的采集能力瓶頸,研制出“實時超寬場高分辨率成像顯微鏡”,兼具1cm×1.2cm超寬視場、反卷積后全視場均一的1.2μm高分辨率、30幀每秒高幀率,數據通量高達51億像素每秒;使用RUSH平臺進行了以清醒小鼠全腦結構和功能統一成像為代表的視頻幀率下厘米尺度微米分辨率的生物動態成像。
清華大學方璐副教授作了《寬視場高分辨光場成像》報告,針對動態大場景光場感知中寬視場和高分辨的矛盾,提出了結構自適應光場成像新原理、建立了場景自適應光場感知新模型,突破了傳統結構化相機陣列對標定的依賴,研制出十億像素級陣列像感器寬視場高分辨動態光場成像設備,構建國際首個十億像素級動態大場景數據集PANDA,應用于公共安全、無人系統、智慧健康、VR/AR等領域。
來源:大會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