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指導下,由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共同主辦的“中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教育大會”將于2021年9月17-19日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辦。
本屆大會“青椒(青年教師)論壇”報告人已集結完畢,精彩報告,快來一睹為快吧!
青椒(青年教師)論壇
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40歲以下青年教師占高校教師總數的60%以上。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生力軍,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自動化與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本“青椒(青年教師)論壇”邀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領域7位優秀青年教師,以“個人簡介+圓桌交流”的形式分享研究背景、成才經驗、教育工作感悟等。
論壇主席
何瀟
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
伍冬睿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論壇報告人
文韜
北京交通大學
報告題目:
邊緣云計算架構下高速鐵路運行控制系統設備故障診斷
報告簡介:
運行控制設備出現故障是對高速鐵路系統安全的重大威脅,需要對其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由于我國高速鐵路運行控制系統存在同一設備新舊并存、同類設備型號多樣、時序運行區域環境差異巨大等特殊性和復雜性,因此需要設計出能具有強泛化能力的自適應故障診斷學習范式,構造出能適應中國高鐵運行控制設備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特點的故障診斷新方法,近期快速發展的聯邦學習模型和邊緣計算技術,使建立這種新方法成為可能。通過采用聯邦學習方法,并基于邊緣云計算架構和端邊云三級協同機制,研究適用于我國高速鐵路運行控制系統設備故障診斷的分布式學習新方法,以實現持續提高對高鐵運行控制系統設備的故障診斷能力。
報告人簡介:
文韜,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獲得者,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國家級項目,研究領域為列車控制系統優化、故障診斷等。
程超
長春工業大學
報告題目:
研究、教學和服務——青年教師成長過程的一點感悟
報告簡介:
報告首先匯報報告人的研究背景、學術成果和研究工作的客觀評價;結合個人求學經歷、企業工作以及高校服務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困境,分享個人的一些遺憾和經歷經驗;最后談一下對資源內卷、需求牽引和市場化競爭的一些思考,希望給本次討論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報告人簡介:
程超,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長春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校優秀青年學者。2014年博士畢業于吉林大學通信工程學院,2017年至2020年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和中車長客國家工程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吉林省計算機學會理事、吉林省兵工學會理事、吉林省圖象圖形學學會理事。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2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trans.9篇。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2項。
許鋆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報告題目:
連續分片線性函數及其應用
報告簡介:
本報告將介紹報告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連續分片線性函數的建模、優化及控制。連續分片線性函數是線性函數最自然的擴展,即定義域被劃分為一個個小的子區域,在每個子區域內函數呈線性,在子區域邊界函數連續。自然界有很多非線性現象本質都是分片線性的。報告將匯報最早研究連續分片線性的文獻,以及40年來這一方向的研究進展,將重點關注連續分片線性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還將匯報報告人10余年在此方向上所做的工作,即分片線性神經網絡及格分片線性模型。分片線性神經網絡主要基于一種鏈接超平面模型,用于非線性系統辨識及模式識別。格分片線性模型仿照布爾代數連接線性函數,可以完全表征所有的連續分片線性函數。報告人利用格分片線性模型表示和逼近線性顯式預測控制的解,大大降低了離線和在線計算復雜度。報告還將就分片線性的研究前景及未來可能的應用方向做一定介紹。
報告人簡介:
許鋆,工學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副教授。2005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英才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同年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2010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2013年至2014年,在荷蘭TU Delft從事博士后研究。報告人在權威國際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utomatica以一作身份發表了4篇學術論文(其中2篇長文)。報告人還共同翻譯出版了S. Boyd教授和L. Vandenberghe教授的經典教材《凸優化》。報告人及其課題組長期致力于數據驅動的分片線性建模和控制。
戴荔
北京理工大學
報告題目:
個人成長和學生培養心得分享
報告人簡介:
戴荔,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特別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0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17年至2018年于英國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模型預測控制、多智能體控制、隨機系統控制等,承擔或參與包括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十余項。共發表SCI期刊論文30余篇。2017年獲中國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入選中國科協 “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18年獲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趙海峰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
工程與技術中心
報告題目:
機械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創造性與實踐
報告簡介:
報告主要介紹報告人將多年在工業界積累的研發實踐經驗融入到研究生培養和教學當中,從中獲得的感受和體會,不斷迭代地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和知識傳承效率。
報告人簡介:
趙海峰,研究員,博導,近年來主要從事空間科學載荷、先進采樣探測儀器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參與我國載人航天任務相關的科學載荷方案設計與論證工作。目前擔任教育部人才計劃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位評審專家、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航天分部的結構與材料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機電與空間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空間機構分會委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沖擊與防護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并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mposites Science》編委和《振動工程學報》青年編委(國內核心期刊,EI檢索)。201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人才計劃”。
孫煜
浙江大學
報告題目:
神經工程領域的人才培養:中國-新加坡教育理念差異
報告簡介:
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中,神經工程是一個新興的交叉研究方向:運用工程學的方法和手段解決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具備神經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電子電氣工程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報告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工作5年時間,期間帶領團隊成員先后參與了新加坡教育部MOE AcRF Tier2以及新加坡國防部下屬國防研究國立實驗室Flagship Program等多項神經工程相關研究;回國后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軍隊課題,在神經工程領域的人才培養上了解了中-新雙方的差異 。本報告將結合報告人在兩國開展神經工程領域研究過程中的人才培養經驗,分享兩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理念差異,聚焦中國腦計劃,探討我國神經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突出需求。
報告人簡介:
孫煜,博士,2012年博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與英國拉夫堡大學,獲雙博士學位;2012-2017年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職浙江大學生儀學院,任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導。專業特長為神經工程與腦機接口。近年來圍繞神經信號解析和被動式腦機接口技術研發與系統設計已發表期刊論文近60篇(入選獲獎論文1篇,封面論文2篇,亮點論文2篇);國際會議論文/摘要40余篇,會議論文獲獎2次;相關研究成果多次獲中國工程院院刊官媒推介;申請專利6項;2021年榮獲第四屆“瀚翔青年科學家獎”,2019年榮獲中國工程院頒發的“中國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學者”稱號,同年入選浙江省特聘專家;目前擔任IEEE TNSRE,MBEC刊物副主編。
張明明
浙江中控技術股份
有限公司
報告題目:
從臨床需求淺談智能康復技術研究的現狀和出發點
報告簡介: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以及神經損傷造成的殘障人口膨脹,多學科交叉技術的發展正在促使康復機器人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最新的循證醫學數據表明:康復機器人及人機交互技術相比于傳統康復手段有更好的臨床效果。近十年來,康復機器人正在逐步從實驗室研究走向臨床應用。然而,在康復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康復機器人臨床應用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人機交互自然性差和用戶接受度低。本報告將總結概括當前智能康復技術的發展現狀,探討如何結合臨床需求找到合理的研究方向(除了理論創新,還應具有社會價值),以及如何將科研和教學進行高效的銜接和關聯。
報告人簡介:
張明明,博士/博士生導師,IEEE Senior Member,南方科技大學腦-機器人康復技術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康復機器人、人機物理/神經交互、生-機-電系統融合方面的研究。相關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多次發表在機器人、智能控制、人機交互及運動康復等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上,比如TIE,TII,TASE,TBME,ITCDS,Journal of Biomechanics,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等,以及高水平學術會議IEEE IROS等,共計50余篇,已申請專利40項(授權20余項),出版英文專著1本。擔任期刊IEEE TASE編委及專刊主編,Science合作期刊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青年編委,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工程與產業促進專委會委員/副秘書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康復工程分會青年委員,《中國康復醫學雜志》特聘編委等。近三年,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軍委科技委國防創新項目等省部級及以上課題5項。
來源:大會組委會